“孰是孰非谁能说得清”是一句表达对是非判断复杂性的感慨性语句,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含义
基本解释 该句直接询问在复杂情境中,谁能够明确判断对错?其中“孰是孰非”指对是非、对错的辨别,“谁能说得清”则强调这种辨别过程的困难性。
深层含义
该句常用于表达对道德、伦理或社会现象中善恶界限模糊性的无奈。例如,在人际关系、历史事件或哲学争议中,不同立场和价值观可能导致对同一问题存在多种解读,难以形成统一判断。
二、出处与用法
古典文献依据
《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熊蹯不孰。”(意为“宰夫胹熊蹯(一种祭祀用肉)不分明”)
《荀子·富国》:“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指五谷按时成熟,无需人为分辨)
《礼记·乐记》:“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强调德行与教化可使五谷生长有序)
*注:上述古语中“孰”均作疑问代词使用,与现代“孰是孰非”中的“孰”虽字面相同,但语境不同。
现代应用场景
哲学与伦理讨论: 如“究竟孰是孰非,人乃神的错误之一,抑或神乃人的错误之一?”(探讨责任归属的复杂性) 社会现象反思
日常交流:如“现在说孰是孰非没有意义”(表达对时效性判断的怀疑)
三、相关近义词与对比
近义词:是非曲直、谁是谁非
对比
“是非曲直”侧重客观事实的判断;
“谁是谁非”更强调对行为主体的道德评价;
“孰是孰非”则侧重判断过程的模糊性。
综上,该句通过简洁的语言,揭示了人类在认知世界时面临的认知局限,既包含对具体事件的困惑,也隐含对普遍价值观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