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īng lián,指清白廉洁、奉公守法的状态,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义
清廉指个人或组织在道德、法律和职业规范下,保持高度诚实、廉洁、公正和透明的品质。其核心要素包括:
不贪不占:
拒绝贿赂、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清白无瑕:
保持人格清白,不因私欲玷污品德;
奉公守法:
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利益。
二、词源与出处
古典文献
《庄子·说剑》:“诸侯之劒,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清廉之士为器物锋利之剑);
《东观汉记·周泽传》:“拜太常,果敢直言,数有据争,朝廷嘉其清廉。”(周泽因清廉受朝廷嘉奖);
屈原《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自幼以廉洁为立身之本)。
现代延伸
清廉精神在现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强调自觉接受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三、核心价值
清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关乎个人品德,更影响政府公信力和社会风气。
四、相关要求
在现实工作中,清廉要求党员干部:
遵守党章党规,执行廉政准则;
主动接受监督,净化社交圈;
严格规范权力行使,防止腐败。
清廉与“清正”常并列使用,共同构成廉政文化的基础,如“清正廉洁”“政治清明”等表述。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