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提并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xiāng tí bìng lùn,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将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人或事物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讨论或看待,常含贬义,暗示这种比较缺乏客观依据或逻辑合理性。
二、结构解析
相提:指将两者并排、对照着提及
并:表示并列、一起
论:即讨论、评价
三、用法与出处
用法特点 - 多用于否定句,如“不能相提并论”;
- 可作谓语或宾语,例如“历史人物应分时代评价,不宜相提并论”。
成语出处
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并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指不加区分地评价他人,反而暴露自身过失)。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混为一谈、同日而语; 反义词
五、典型例句
贬义用法
“学术无分胜负,不宜相提并论。”
(强调不同学术观点需分别评价)。
中性/褒义语境
“这两位艺术家虽风格迥异,但都在艺术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不宜简单相提并论。”
(通过“不宜”弱化贬义,突出客观评价)。
六、常见误区
部分语境中可能误用为中性表达,但结合成语典故和现代用法,其贬义色彩仍较明显。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适合使用。
综上,“相提并论”主要用于批判性评价,提醒人们在比较时需注意区分本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