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瑰宝,其体裁和历史地位可概括如下:
一、体裁特征
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继《史记》后的第二部纪传体通史,但属于 断代史
,专门记载西汉一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的历史。它沿袭了《史记》的体例,但取消了《史记》中的“世家”部分,将其纳入“列传”,并新增“律令”“五行”“地理”“艺文”四志。
结构组成
全书共一百篇,后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包括:
- 纪: 十二篇,记述帝王事迹(如汉高祖、汉武帝等); - 表
- 志:十篇,涵盖法律、天文、地理、艺术等专题;
- 列传:七十篇,记载重要人物事迹。
二、历史地位
开创断代史体裁 《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体例被后世历代正史(如《后汉书》《三国志》)继承,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范本。
“二十四史”之一
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史学贡献
班固通过《汉书》实现了“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其叙事风格严谨,史料翔实,被《史通》誉为“言皆精炼,事甚该赅”,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典范。
三、其他要点
作者团队: 由班固主导编撰,其妹班昭续写部分内容; 完成时间
综上,《汉书》以纪传体断代史的体裁,系统记录了西汉历史,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学的新范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