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烧柴火的记忆,总是带着一种纯真的温暖和朴实的幸福。那时候,家在农村,没有煤,做饭炒菜全靠烧柴火。柴火是我们自己上山捡的,晴天晒干备用,用柴火烧的饭特别香,特别是锅巴,我们都抢着吃。
每当做饭时,在泥土砌成的柴火灶旁,听着烧柴声、炒菜声,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最喜欢给妈妈打下手,坐在灶门前给母亲添柴烧火,然后时不时吞着口水,伺机还偷吃两口。似乎在现在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但那种入口醇香的味道,久久难以让人忘怀。
灶屋四壁被烟熏得黑漆漆,灶房墙上挂着腊肉。烟熏火燎的灶房,系着围裙的妈妈,大铁锅熬着一锅稀饭,这才是家最温暖的味道。柴火有干的树枝也有稻草杆,抓一把塞进去,噼里啪啦地就燃开了,大自然的美味也弥漫开来。灶膛前闪烁着的火苗,舔着锅底,也映着妈妈慈祥的脸庞。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个大灶台,灶台旁边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柴火。每到秋末冬初,父亲总会带上我一起去后山砍柴。后山不大,但足够供给全村人的柴火需求。山坡上的树木密密麻麻,父亲总是挑选那些枯死或者衰老的树木来砍,他说这样是为了保护山林的可持续发展。我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在山上走了很远,才找到合适的树。父亲用力来回拉着锯子,木屑纷飞,汗水从他的额头滚落下来。我站在一旁,看着他的背影,觉得那是世上最可靠的人。
回家的路上,父亲会采集一些干枯的树叶,用来引火。每次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我们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把柴火点燃,火焰跳跃,温暖迅速充满整个房间。母亲总是喜欢给我们讲故事,她说的故事里总是有无尽的温柔和智慧。火炉不仅是取暖的工具,更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冬天漫长而寒冷,但我们家的火炉从未熄灭过。夜深人静时,火炉里的柴火烧得正旺,我会往火炉里添些柴火,看着火光映照出父母脸上的皱纹,心里觉得异常踏实。有时候半夜醒来,还能听见父亲起来给火炉添柴的声音,那咔嚓咔嚓的声音,像是一种安心的存在。
那些年,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有了火炉,就有了温暖和希望。柴火燃烧的声音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小时候在农村烤火的回忆,却始终留存在我的心中。那份纯真和朴实,让我时刻铭记着家乡的美好,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