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主要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在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全图以长卷形式,通过散点透视构图法,将场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展现了从郊野到市井的完整生活画卷:
一、郊野春光(左段)
自然与农耕:描绘薄雾笼罩的郊野,柳林新绿,农舍茅草,田间耕作场景,展现北宋农业社会的生机。
人物活动:农民赶着驮炭毛驴、挑担行人,妇女轿子装饰杨柳杂花,体现清明时节的农耕习俗。
二、汴河码头与街市(中间段)
交通枢纽: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码头,船只云集,粮船、商船、客船交织,展现北宋水运交通的繁忙。
市井生活:茶馆、饭铺、算命摊贩、商铺林立,人物熙熙攘攘,反映当时商业繁荣与市民生活。
三、城内街市(右段)
建筑与商业:酒楼茶肆、宅第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市招高挂,买卖兴隆。
社会百态:不同阶层人物互动频繁,包括士农工商各业者的生活状态,被誉为“北宋时代的百科全书”。
其他关键信息
尺寸与材质:绢本设色画,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创作背景:虽以清明节为背景,但通过服饰、道具等细节展现了北宋中期的都市生活,被学者称为“宋朝的一天”。
《清明上河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不仅记录了北宋都市的繁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与民俗,是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