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来的春天》是当代作家冯骥才的经典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方小湖在春天来临前的严寒与复苏过程,展现了自然生命力的顽强与复苏的必然性。以下是原文节选及赏析:
一、原文节选
开篇描写严冬 > 大地依然一派毫无松动的严冬景象,土地梆硬,树枝全抽搐着,害病似的打着冷战;雀儿们晒太阳时,羽毛奓开好像绒球,紧挤一起,彼此借着体温。
春天气息的初感知
> 你呢,面颊和耳朵边儿像要冻裂那样的疼痛……然而,你那冻得通红的鼻尖,迎着凛冽的风,却忽然闻到了春天的气味!那是一种什么气味?它令你一阵惊喜,一阵激动,一下子找到了明天也找到了昨天。
冰湖的动态变化
> 小湖简直就是一块巨大无比的冰,牢牢实实,坚不可摧……忽然一夜寒飙过去,转日又冻结成冰,恢复了那严酷肃杀的景象。
> 若是风雪交加,冰面再盖上一层厚厚雪被,春天真像天边的情人,愈期待愈迷茫。
春意盎然的细节
> 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了一番风景,明朗又蒙。天空是永远宁静的湖水,湖水是永难平静的天空。
> 树枝再不抽搐,软软地在空中自由舒展,纤细的枝梢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
> 湿漉漉的泥滩上,枯苇棵里冒出鲜绿夺目的苇芽,破土而出,愈看愈多,有的地方竟已簇密成片。
二、赏析
艺术特色
- 拟人化描写: 如“土地梆硬,树枝全抽搐着”,将冬日严寒拟人化,增强画面感与感染力。 - 对比手法
- 感官结合:不仅描写视觉(如“冰面反射光芒”),还通过嗅觉(“春天的气味”)和触觉(“冻裂的疼痛”)调动读者感官,形成多维度的春日体验。
主题思想 - 生命的韧性:
展现大自然在严寒中孕育新生的过程,隐喻人类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 时光的轮回:通过“找到了明天也找到了昨天”的反复表述,强调春天带来的时间循环与生命永恒性。
- 自然的启示:以“生命和春的必然”结尾,升华主题,引发对生命规律的思考。
结构布局 - 时空交错:
开篇描绘冬日全景,中间穿插春日片段,结尾回归对春天的整体感悟,形成“起承转合”的结构。
- 意象选择:以“冰湖”为核心意象,贯穿全篇,象征困境与新生,强化文章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感悟
《逼来的春天》通过细腻的观察与生动的描写,将自然现象与生命哲理融合,使读者在感受春日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规律。正如冯骥才所言:“春天最先是闻到的,这是一种什么气味?它令你一阵惊喜,一阵激动,一下子找到了明天也找到了昨天。” 这种对春日细微之处的捕捉,正是散文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