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时已晚”的典故,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典故来源
“为时已晚”这一成语的典故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讲述的是楚襄王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被奸臣蒙蔽。当秦国攻占楚国都城郢都后,楚襄王悔恨交加,派人召回被流放的大臣庄辛。庄辛以“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这句名言劝诫楚襄王,强调在问题发生后及时补救仍可避免更大损失。
二、典故寓意
及时补救仍可避免更大损失 庄辛通过“亡羊补牢”的比喻,说明即使已经出现损失,只要及时采取措施,仍能控制局面。例如,企业发现产品存在缺陷后及时改进,仍可保持市场竞争力。
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该典故反衬出事前预防的必要性。楚襄王因沉迷享乐忽视朝政,导致国家危机,最终陷入被动。这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三、相关歇后语
“为时已晚”常与“亡羊补牢”结合使用,形成固定歇后语:
>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该歇后语通过具体事例(羊圈破洞导致丢羊)与抽象道理(问题出现后补救仍可)的结合,生动阐释了成语内涵。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补羊圈)、临渴掘井(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反义词
综上,“为时已晚”的典故通过楚襄王与庄辛的对话,传递了及时应对危机、防患于未然的核心思想,至今仍被广泛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