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塞顿开”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máo sè dùn kāi,原指被茅草堵塞的山路忽然被疏通,现比喻思路闭塞或愚昧无知忽然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具体解析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字面含义 源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原指山间小路因长期无人通行而长满茅草,一旦被使用便畅通无阻。
引申含义
后比喻人的思路、心智因某种启发或教育而突然开朗,常用于描述对复杂问题的瞬间领悟。
二、用法与结构
结构: 主谓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含褒义。 示例
听君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
这部作品的艺术手法真令人茅塞顿开。
三、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豁然开朗、茅塞顿明、柳暗花明。- 反义词:茅塞未开、冥顽不灵。
四、出处与演变
古典出处: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下》,后因《西游记》等文学作品广泛传播,成为常用成语。- 现代应用:既可用于学术研究,也常用于日常生活,如解决技术难题、理解人生哲理等场景。
综上,“茅塞顿开”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思维突破的瞬间,是汉语中表达“突然理解”情境的典型词汇。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