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这句话 出自佛教经典《菩提偈》,后被广泛传播和引用。其含义是:人本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没有被外界的污浊所影响。只要内心保持平静,就能够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是非曲直。
具体来说,这句话的出处和流传过程如下:
佛教经典:
这句话最初出现在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菩提偈》中,原句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人将其中的一部分改编为:“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
佛教解释:
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无染的,外界的纷扰和污染都是外在的,不会改变人内在的善良本性。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人可以洞察事物的真相,明辨是非。
文学引用:
这句话也被许多文学家和思想家引用,作为表达内心宁静、淡泊名利的一种境界。例如,苏东坡在其人生赏心十六件乐事中提到:“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表达了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
综上所述,“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这句话既源于佛教经典,又得到了广泛的文化传承和引用,成为表达内心宁静、追求道德清明的一种经典表述。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