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诗作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如下: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一、创作背景
时间与地点: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孟浩然乘船东下扬州。
人物关系:李白与孟浩然为忘年交,李白当时年约26岁,孟浩然已年过四十,两人因诗结缘,李白曾赞孟浩然“风流天下闻”。
二、艺术特色
意境营造
诗以“烟花三月”(绚烂春色)与“孤帆远影”(动态画面)对比,形成时空交错的意境。烟花盛开的背景下,孤帆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碧空尽头,仅余长江奔流,凸显离别的寂寥与永恒。
抒情手法
开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直接点明送别场景,奠定全诗基调。
颈联“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以夸张手法赞美孟浩然超脱世俗、醉心自然的生活态度。
尾联“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以高山比喻孟浩然的高尚品德,表达敬仰与追慕。
语言风格
语言轻快明快,如“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动态描写,既含离愁又显洒脱,成为唐代送别诗的典范。
三、历史地位
该诗被《唐诗三百首》收录,是李白最具代表性的送别诗之一,常被后世诗人和导演引用为灵感来源。
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结合,开创了以自然景观烘托离情的艺术范式,对宋代婉约诗有一定影响。
综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仅是李白送别友人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意境与情感交融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