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小康社会的名言出自《礼记·礼运》,其中描述了“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段话中,孔子描述了一个以礼仪为基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重视亲情、友情和诚信,通过礼仪来规范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孔子认为,这样的社会虽然不同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但已经是一个可以实现安居乐业、人民富裕安康的社会。
此外,孔子还提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大道”的向往,以及对夏商周三代英明君主的敬仰。虽然他未能亲眼见到这样的社会,但他将其作为自己的理想,并希望通过教育和礼仪来逐步实现这样的社会。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