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无信而不立”的成语典故,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典故来源
《论语》记载 该句出自《论语·颜渊》,原文为“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輮,小车无軌,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以此回答子贡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强调信用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历史典故佐证
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进一步阐释了信用的重要性。战国时期,商鞅为推行新法,先以“立木为信”取信于民,最终使秦国国力大幅提升。
二、核心含义
个人层面: 信用是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缺乏信用则无法获得他人信任,如同车辆无輮、軌无法行驶。 国家层面
三、相关延伸
“信”的重要性:
孔子还提出“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治政之本”,认为信用比物质资源更根本。 朱熹也曾言:“民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反面案例
春秋时期齐庄公因失信于晋国,导致内乱外患,最终被近臣杀害,印证了“失信不立”的道理。
综上,“人无信而不立”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贯穿于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