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一词的来历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过程:
一、最早出处
廉洁作为固定词汇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屈原的《楚辞·招魂》:
>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
屈原在此句中表达了自己自幼坚守清廉品德的志向,"廉洁"一词最初与"廉正"相近,强调清廉正直的品德。
二、词义解析
"廉"的本义 源自建筑结构,指厅堂侧边平直有棱角的横梁,后引申为品行方正、不贪取的含义。
"洁"的本义
指清澈的水流,后演变为洁白无瑕的状态,与"廉"结合后形成"廉洁",强调清白无瑕的品德。
三、早期阐释
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首次对"廉洁"进行了解释:
廉: 不受他人馈赠("不受曰廉") 洁
四、后续发展
文献记载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希清白廉洁之人",进一步阐释了廉洁与为政的关系。
思想体系
《周礼》以"六廉"之首强调廉能并重,《晏子春秋》则称"廉者,政之本也",将廉洁视为政治的根本。
五、文化内涵
廉洁文化强调清廉自守、公正无私,既是个人品德的体现,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准则。传统谚语如"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廉不贪直不倚"等,进一步阐释了其精神内核。
综上,廉洁一词通过屈原的文学创作奠基,经历代学者阐释与实践,逐渐演变为涵盖个人修养与政治伦理的综合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