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是韩愈于唐贞元十八年(802年)任四门博士时所作,其创作背景与缘由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直接原因:对当时教育现状的愤懑
韩愈在担任四门博士期间,目睹了当时士大夫阶层普遍存在的“耻师”现象。贵族子弟沉迷浮华生活,不愿虚心向他人学习,甚至以“耻师”为荣。这种风气导致社会整体学习氛围的衰落,韩愈深感痛心,从而萌生写作《师说》的动机。
二、根本原因:对传统师道尊严的维护
韩愈主张“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的核心作用。他反对当时士大夫阶层因身份高贵而轻视师道的行为,认为这种观念阻碍了知识的传承与社会风气的改善。通过《师说》,他希望唤起人们对传统师道的尊重,倡导“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三、现实针对性:回应社会批判需求
《师说》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批判,更是对当时社会教育制度弊端的反思。唐代官学地位尴尬,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的教育理念,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韩愈通过文章呼吁打破这种局面,主张通过教育改良社会风气,体现了其作为文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综上,《师说》的创作是韩愈在教育实践中遭遇现实困境后,为弘扬师道、推动社会教育进步而撰写的,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