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人们常常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59

自相矛盾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言行前后抵触、不一致的情况。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比喻

通过“用长矛刺盾牌”的动作,形象地展示言行自相冲突的矛盾性。例如,既说“盾无坚不摧”,又说“矛无坚不破”,当被问及“以子之矛刺子之盾”时,无法自圆其说。

引申含义

- 指个人言行不一致,如先承诺“绝不食言”,却频繁食言;

- 也可形容逻辑矛盾,如“这款手机功能强大到无需充电,但电池续航却很短”。

二、使用场景

批评言行矛盾

当某人发表观点后,后续行为与其言论相悖时,可用此成语批评。例如:“他刚才说支持环保,现在却乱扔垃圾。”。

揭露逻辑漏洞

在辩论或分析中,指出对方观点自相矛盾时使用。例如:“你的论据存在明显矛盾:一方面主张严格监管,另一方面又反对创新。”。

自我反省

用于提醒自己或他人需保持言行一致。例如:“我最近言行不一,需深刻反省。”。

三、相关典故

出自《韩非子·难一》的“楚人卖矛与盾”故事是典型典故:楚国人既夸赞盾“无坚不摧”,又吹嘘矛“无坚不破”,被问及两者的兼容性时,陷入沉默。该故事常被用于教育人们做事前要三思而后行,避免自相矛盾。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言行不一、自相抵触、前后矛盾;

反义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自相矛盾不仅是一个描述逻辑矛盾的成语,更常被用于评价人际交往中的诚信问题,提醒人们保持言行一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