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三郎”是一个 成语,用来形容人做事非常努力、拼命。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明朝时期的一部小说《水浒传》。在小说中,有一个名叫石秀的英勇人物,他因为打死了恶霸西门庆而成为了一个英雄,武松的形象被后人赞誉为“拼命三郎”,意味着他勇敢、正义、不怕困难,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可以付出一切代价。
具体来说:
成语解释:
拼命三郎意思是比喻打仗勇敢不怕死或干事竭尽全力的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自小学得些枪棒在身,一生执意,路见不平,但要去相助,人都呼小弟作‘拼命三郎’。”。
典故:
拼命三郎本指后赵皇帝石勒。石勒,曾转战山西吕梁柳林县,相传他作战英勇,有拼命三郎之称。至今该县留有“三郎堡”地名,为纪念石勒而传名于世。
因此,“拼命三郎”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水浒传》,并且与梁山好汉石秀紧密相关,后来也用来形容其他非常勇敢、卖命的人。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