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十四节气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规律。以下是综合整理后的主要谚语内容:
一、春季节气谚语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立春标志着春季开始,雨水后大雁南飞至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春雷惊醒冬眠动物,春分后土壤干燥适宜播种。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清明前后播种小麦,谷雨时节种植水稻。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雨量稀疏预示高粱丰收,雨多则影响产量。
二、夏季节气谚语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立夏后大雁南飞,小满时节麻雀归巢。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
芒种开始插秧,夏至后不宜种植棉花。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小暑天气温和,大暑进入三伏天最热阶段。
三、秋季节气谚语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
立秋后开始制染,处暑时收割庄稼。
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白露时节的雨水适合收割,秋分后田地荒芜。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寒露时气温仍较高,霜降后天气转冷。
四、冬季节气谚语
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立冬后开始冬耕,小雪时河面结冰。
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
冬至时河面冰封无法通行,小寒天气不似严寒。
大寒三九天
大寒是冬季最冷时期,俗称“三九天”。
其他补充说明
清明: 既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谚语强调此时宜晴好雨,利于农事活动。 芒种
节气与农事:谚语中常包含具体农事指导,如“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这些谚语通过简洁的语言,传承了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尊重,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