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中描写人物的经典段落如下:
一、少年闰土形象描写
外貌特征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段描写通过“圆规式姿势”“细脚伶仃”等细节,刻画了杨二嫂的刻板形象,与儿时记忆中的“豆腐西施”形成鲜明对比。
性格与背景
少年闰土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可见其父亲对他的宠爱。他活泼好动,“对人也特别好”,因年幼无封建等级观念,与“我”建立深厚友谊。
二、中年闰土形象描写
外貌变化
“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通过“身材”“皱纹”“肿红眼睛”等描写,展现其长期劳作导致的衰老与沧桑。
生活境遇
中年闰土“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凸显其贫苦与艰辛。
三、杨二嫂形象描写
外貌与气质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再次通过“圆规式姿势”强调其刻板与冷漠。
性格转变
杨二嫂从儿时的“豆腐西施”变为中年后的尖酸刻薄者,“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反映底层人民在苦难中的麻木与自保。
四、环境烘托
故乡变迁:
通过“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等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以上段落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展现了鲁迅对底层人物生存状态与人性变迁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