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人生轨迹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诗作:
一、读书壮游时期(712-745年)
特点:自幼聪慧,7岁能作诗,19岁游历泰山并作《望岳》,展现出雄浑的抱负与豪迈的情怀。
代表诗作:《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年)
特点:长安应试落第后,生活困顿,开始关注民生疾苦,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
代表诗作:《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三、战乱流离时期(756-759年)
特点:安史之乱爆发,颠沛流离至成都,目睹国破家亡,创作出沉痛哀思的代表作。
代表诗作: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四、漂泊西南时期(760-770年)
特点:避难西南,生活贫寒,但依然心系天下,诗作中融入更多政治理想与隐居情怀。
代表诗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其他重要信息
少年游历:20岁左右漫游吴越,历时数年,诗作多描写风土人情。
仕途挫折:35岁前后多次应试落第,逐渐转向以赋诗抒怀。
思想核心:贯穿始终的仁政思想与“致君尧舜上”的抱负。
杜甫的诗作以“诗史”著称,既记录个人命运,也反映时代精神,其人生轨迹与诗歌创作紧密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