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作为竺可桢创作的科普小品文,其核心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形象特点
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竺可桢既是现代科学家,也是教育家,他通过科普文章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体现了科学普及的使命感。例如,他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将物候现象人格化,既展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又富有感染力。
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与生动性
文章综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将抽象的物候现象具象化,使读者易于理解。同时,语言风格兼具平实与生动,既保证了科学性,又避免了晦涩难懂。
二、物候学说明对象特点
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联
物候现象(如动植物生长周期、候鸟迁徙等)被比作“大自然的语言”,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例如,通过观察植物开花时间,可以预测农时,体现了自然规律对人类生活的指导作用。
系统性与规律性
文章系统地介绍了物候学的概念、形成因素及应用价值,展示了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性。例如,不同地区的物候期存在差异,与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三、教学价值与影响
科学素养的培养
作为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大自然的语言》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思考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证精神。
语言学习的范本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是科普类文章的典范。其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和逻辑结构,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综上,竺可桢在《大自然的语言》中展现了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与人文情怀,同时通过生动的说明和系统的语言,使物候学这一抽象概念变得鲜活易懂,具有跨越时空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