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关于礼让的故事或典故?

59

关于礼让的故事或典故,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负荆请罪

蔺相如凭借智慧和勇气完璧归赵,并在渑池之会上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起初不服气,扬言要羞辱蔺相如。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最终廉颇负荆请罪,两人成为刎颈之交。

六尺巷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邻居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英回信给家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从此,张、叶两府消除隔阂,成通家之谊。

孔融让梨

东汉末年,孔融四岁时,家里来了客人,父亲拿出一盘梨招待大家。孔融主动拿起最小的一颗梨,递给父亲,然后依次递给哥哥们和客人,自己却拿起了最小的一颗。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我是弟弟,应该让着哥哥们。客人是长辈,更应该先吃大的。”父亲听了,非常欣慰。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本纪、世家、列传等体裁,弘扬了“礼让”的精神。例如,本纪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纪》,叙述的是远古帝王禅让传国的楷模之举;世家的第一篇是《吴太伯世家》,记述的是吴太伯和弟弟仲雍主动让出继承王位的权力,出奔到荆蛮之地建立吴国的感人故事。

张英与邻居吴家纠纷

张英的家人在重修府邸时,因扩建院墙与邻居吴家发生了争执。张英回信写道:“千里送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家人领会了他的意思,当即决定把院墙向后退让三尺。吴家得知后,深受感动,也将自家院墙向后退了三尺,最终形成了宽达六尺的巷子,供人通行,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这些故事和典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礼让精神,强调了顾全大局、宽容待人、尊老爱幼等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