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黄仁宇的优美段落及赏析如下:
孔子的“君子坦荡荡”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赏析:孔子在《论语》中表达的是一种轻松愉快、坦荡无忧的生活态度,认为君子应胸怀宽广,而小人则常常忧愁。孟子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人应当有忧患意识,只有在忧患中才能成长,在安乐中容易堕落。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孔子和孟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根本差异。
孔子对饮食的讲究与孟子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原文:孔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赏析:孔子在《论语》中表达了对饮食的精细追求,认为食物应做得越精致越好。而孟子则提出了强烈的对比,指出如果社会上有富人在享用肥肉和肥马,而穷人却饥寒交迫,这种社会现象是不合理的。孟子的这种观点反映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刻关注和批判精神。
孔子对人性的看法与孟子的性善论
原文: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赏析:孔子在《论语》中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是后天环境和习惯的影响使得人性产生差异。而孟子则明确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就像水自然向下流一样,人也有向善的本能。这两种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体现了孔子和孟子在人性论上的根本分歧。
孔子与曾皙的对话
原文:孔子曰:“吾与点也。”
赏析:孔子在《论语》中称赞曾皙的志向,曾皙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反映了孔子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这种生活态度与孔子的“君子坦荡荡”相呼应,体现了儒家追求内心平和与外在和谐的生活理想。
通过这些段落和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差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孔子的思想更注重礼仪和修养,而孟子的思想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黄仁宇先生通过对孔孟思想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视角来理解这两位儒家圣人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