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赏析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杂文,写于1934年6月,它以犀利的笔触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并提出了“拿来主义”的文化态度。
一、批判“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
文章开篇即批判了中国长期的“闭关主义”,指出这种封闭自守的态度不仅阻碍了与外界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家的落后。随后,鲁迅先生进一步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即在不顾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盲目地将本土文化和艺术品送给外国,以期换取一时的赞誉和所谓的“发扬国光”。这种行为被鲁迅先生形象地比喻为“抛给”,而非真正的“拿来”。
二、提出“拿来主义”
在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之后,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他认为,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有选择地吸收,有分析地借鉴,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或拒绝。他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强调在吸收外来文化时,要保持批判性思维,既要吸收其精华,也要去除其糟粕。
三、“拿来主义”的深层含义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化态度,更是一种智慧。鲁迅先生通过这一概念,呼吁国人要勇于面对外来文化,敢于取舍,既要有开放的心态,也要有独立的思考。他深知,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文化交融中保持自我,实现真正的文化创新和发展。
四、结语
《拿来主义》一文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后人的一种鞭策和激励。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既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也要有批判性思维,既要吸收其精华,也要去除其糟粕,以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