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以下是三处具体的修辞及其赏析:
比喻
原文:“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使人产生遐想,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是这块悲凉之地解冻,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赏析:这里将托尔斯泰的长髯比作“长者风度”,形象地描绘出他虽然外貌粗犷,但内心世界的深邃和丰富。同时,将小屋比作“粗制滥造”,暗示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在早期并不为外界所理解,直到晚年才逐渐显现出他的才华和魅力。
夸张
原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赏析:通过夸张的手法,作者形象地描绘了托尔斯泰面部多毛的特征,突出了他外貌的粗犷和与众不同。这种夸张不仅让读者对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产生深刻印象,也为后文描写他内心的丰富和深邃形成鲜明对比。
比喻和夸张结合
原文:“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须发覆盖,像热带森林般茂密;大胡子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
赏析:这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将托尔斯泰的眉毛比作“纠缠不清的树根”,灰白的鬈发比作“泡沫”,须发比作“热带森林”,大胡子比作“卷起的滔滔白浪”。这些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也通过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描述的力度和效果,使读者对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产生极其深刻的不同寻常的印象。
通过这些修辞手法,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还巧妙地通过外貌的描写暗示了他内心的丰富和深邃,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