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手法和表达方式是语文写作中两个核心概念,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定义与范畴
表达方式 指作者根据表达需求选择的语言形式,属于文章整体的语言运用策略。包括五种基本类型:
记叙:
叙述人物经历或事件发展过程(如《琵琶行》);
描写:通过语言刻画人物、环境或场景(如白描、烘托);
抒情:直接或间接表达情感(如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议论:对事物发表观点和态度;
说明:解说事物特征、原理或功能。2. 表现手法
指作者在行文组织、语言表达上运用的特殊技巧,旨在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例如:
比喻:用具体事物比喻抽象概念(如“月光如水”);
象征:通过具体事物暗示深层含义(如玫瑰象征爱情);
反衬:通过对比突出主体特征(如明暗对照);
烘托:用环境描写渲染氛围(如“寒风萧瑟”)。
二、侧重点与功能
表达方式:侧重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决定内容呈现方式。例如,记叙文依赖情节发展,议论文依赖逻辑论证。- 表现手法:侧重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通过技巧强化情感传递或主题表达。例如,托物言志通过景物描写寄托情感。
三、应用场景与示例
表达方式的应用 记叙:
《红楼梦》通过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展现家族兴衰;
抒情:李白《将进酒》以豪迈语言直抒壮志;
议论:鲁迅《狂人日记》通过犀利批判揭示社会问题。
表现手法的应用 象征:
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象征国家命运;
对比:《红楼梦》通过宝黛爱情与封建礼教冲突强化主题;
夸张:《史记》用“天人合一”夸张手法表现帝王气度。
四、总结关系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相辅相成:
表达方式提供基础框架(如记叙结构、抒情语气);
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添加艺术加工(如比喻、象征)。两者共同作用于文学作品,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统一。通过明确区分二者,可更好地分析文本结构,提升写作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