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治理的十条措施,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 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完善村党组织领导机制,推行“一肩挑”和“交叉任职”,明确村党组织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强化对村级组织工作的领导。
二、 完善村级议事决策机制
建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议事决策体系,规范决策流程,明确权责边界,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
三、 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结合传统村规民约与现代法治要求,制定《柳池禁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规民约,将法治元素融入乡村治理,解决合规不合法、合情不合理的问题。
四、 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建立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机制,依托“枫桥经验”,强化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实现矛盾纠纷不出村、多元解纷促稳定。
五、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整治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不良习俗,推动移风易俗,提升村民文明素养。
六、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加大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投入,提升乡镇(街道)为农服务能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七、 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广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八、 规范村级权力运行
建立乡镇(街道)职责清单制度,明确权责边界,压缩形式主义空间,加强小微权力腐败惩治,提升村级组织公信力。
九、 强化人才支撑与保障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汇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十、 创新投融资机制
探索多元化的乡村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破解资金瓶颈问题。
以上措施需结合地方实际,坚持党建引领、依法治理、德治相结合,形成政府、社会、村民协同治理的乡村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