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功名观批判
"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蜡"
(范进中举后)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性中对功名的执念。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中举后却陷入癫狂,正是对功名虚幻本质的极端写照。作者通过对比“舍命求”与“嚼蜡”的感受,批判了当时社会对功名的盲目崇拜。
二、世态炎凉
"秦老八十多岁,须鬓皓然,手扶拄杖;说罢,荀员外上去拜了,求役夫断定。那乩笔半日没有动,求的急了,运笔判下一个'服'字,又判了一个'服'字,再没有动了"
(秦老求子案)
通过描写秦老临终求子却遭冷遇的情节,展现了封建官僚体系的腐败与世态的冷漠。秦老的悲惨遭遇与荀员外的虚伪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人性中的自私与世态的炎凉。
三、人性光辉
"当权若不行方便,如入宝山空手回"
(严贡生家产)
此句讽刺了贪官污吏的贪婪本质,但反衬出普通百姓对清廉官员的渴望。严贡生的荒淫与权贵的腐败形成对比,暗示了社会对公正的潜在需求。
四、生活细节
"赵氏哭子"
赵氏为儿子夭折而三日三夜哭泣,其悲痛程度远超一般丧亲。这一细节通过夸张描写,展现了底层妇女在封建礼教下的悲惨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压力。
五、理想主义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赵氏劝学)
赵氏以朴实语言劝勉儿子,体现了底层人民对教育的重视。这种务实精神与当时社会普遍追求功名的风气形成对比,蕴含着对人性本善的信念。
以上句子均出自《儒林外史》,通过不同视角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复杂生态。阅读时需结合具体情节理解,以体会吴敬梓笔下的讽刺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