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变成了一棵树》的评课,综合多篇教学案例,其优缺点可总结如下:
一、教学优点
核心素养突出 通过关键语句分析(如“母亲作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深层含义,同时通过“一拐一拐”的反复描写,体会角色成长与母爱的伟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与情感共鸣。
教学方法创新
- 想象能力培养: 设计“走进孩子挖树坑”“口水成雨”等具体场景,帮助学生突破文本局限,实现从“我变成树”的拟人化想象到“万物互联”的拓展性思维。 - 全班互动
教学资源整合 充分运用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利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细节训练,使抽象的想象具象化,增强课堂趣味性和参与度。
二、教学不足
教学设计缺陷
- 环节割裂: 在想象情节设计中,语言、动作、神态等要素被孤立处理,缺乏整合,导致学生想象空间受限。 - 时间分配不当
学生个体关注不足
对学习困难学生(如插图课代表)缺乏针对性指导,课堂互动多集中在活跃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较低。
三、改进建议
优化教学流程
- 增加学生自主想象时间,提供思维导图等工具辅助关联特点想象;
- 设计整合性活动,如角色扮演或故事续写,提升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关注全体学生
- 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差异化任务;
-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内向或调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深化主题挖掘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讨“魔法”与“成长”的关系,拓展课堂的延伸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课在创新教学方法和培养核心素养方面表现突出,但需在教学设计细节和学生个体关注上进一步完善,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