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的别称丰富多样,主要与季节特征、物候现象及传统文化相关,具体如下:
一、季节特征类
仲夏 因位于夏季正中,故称“仲夏”,对应夏至所在的午月。
中夏/半夏
部分文献用“中夏”或“半夏”指代夏季中期,与“孟夏”(正月)、“季夏”(七月)共同构成四季划分。
二、天文与物候类
午月
按十二地支排序,五月为“午”月,对应夏至后的第一个月。
蒲月
因五月蒲草生长茂盛,故得名,与石榴月、呜蜩月等并称。
榴月
以盛开的石榴花为特征,唐代诗人韩愈有“五月榴花照眼明”之句,故称。
鸣蜩月
《诗经》记载五月蝉鸣始盛,因此得名。
三、民俗文化类
恶月/毒月
因夏季湿热多病,古人认为五月毒草毒虫活跃,故称“恶月”或“毒月”,与端午避邪习俗相关。
女儿节
古时北京女子以石榴花装饰发髻,后与端午节的五月初五“重午”结合,形成“女儿节”习俗。
四、其他别称
皋月: 源于《诗经·小雅·鼓钟》中的“鼓钟钦钦,鼓钟喈喈。仲夏苦夜,永夕至哉”,指夏季的最后一个月。 天中
小刑月:部分文献用此称谓。
总结
农历五月的别称反映了自然现象与人文活动的融合,既有天文观测的“午月”“蒲月”,也有物候特征的“榴月”“鸣蜩”,同时承载着丰富的民俗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