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是苏洵的经典议论文,其中包含多个常考句子,以下为整理后的重点内容:
一、核心论点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这是全文的核心论点,指出六国灭亡的根源在于贿赂秦国导致自身实力削弱,而非单纯军事失败。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通过对比分析,强调不贿赂的国家因失去他国支持而灭亡,反衬出贿赂行为的危害。
二、历史反思句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齐国因未参与赂秦而独善其身,但最终仍被秦国灭亡,揭示了“独善其身者难逃劫难”的历史规律。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以燕国为例,说明小国因军事力量薄弱而灭亡,反衬出赂秦对强国的毁灭性影响。
三、哲学思考句
“道虽久,而无以长也;德虽高,而无以极也;宁以沽法,而得强国乎?”
提出法治优于德治的现代性思考,呼应文章对六国赂秦行为的批判。
四、名句默写常见题目
“以有尺寸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苏洵以雄辩之词展望六国若联合抗秦的壮阔前景。
“其亡,必有先也;其强,必有由也。夫一国之强弱,其本也,在千秋之变易,万世之衰微。”
从历史演变角度分析国家兴衰的根本原因。
补充说明
文章开篇即提出“先破后立”的历史观,通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设问引出主题;
结尾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与“弊在赂秦”形成鲜明对比,强化论点说服力。- 赂秦危害的比喻包括“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越急”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