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时辰是中国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12个时段的时间系统,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时间的2小时。具体划分如下:
子时 - 时间:
23:00-01:00
- 特点:夜半时分,万籁俱寂,阴阳交汇,多数人已入睡。
丑时 - 时间:
01:00-03:00
- 特点:鸡鸣报晓,夜色渐淡,万物苏醒。
寅时 - 时间:
03:00-05:00
- 特点:平旦天明,人开始起床劳作。
卯时 - 时间:
05:00-07:00
- 特点:日出东方,阳光初照,适合开始一天的活动。
辰时 - 时间:
07:00-09:00
- 特点:食时(吃早饭时间),传说群龙行雨。
巳时 - 时间:
09:00-11:00
- 特点:隅中(正午前),阳光强烈,蛇类活动频繁。
午时 - 时间:
11:00-13:00
- 特点:日中(太阳最高点),阳气最盛,适合午休。
未时 - 时间:
13:00-15:00
- 特点:日跌(太阳偏西),羊类开始反刍。
申时 - 时间:
15:00-17:00
- 特点:哺时(夕阳西下),古人吃晚饭,猴类活跃。
酉时 - 时间:
17:00-19:00
- 特点:日入(太阳落山),标志白昼结束。
戌时 - 时间:
19:00-21:00
- 特点:黄昏,天色昏暗,人归家休息。
亥时 - 时间:
21:00-23:00
- 特点:人定(夜深人静),准备入睡。
补充说明
十二时辰的命名多与动物活动相关(如卯兔、辰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子时划分存在两种说法:一种以23:00为起点,另一种以00:00为起点,但整体结构一致。- 古代时辰制度对后世时间管理有重要影响,如官员点卯制度源于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