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田隔年不上粪,庄稼长得也差劲。
人听甜言易上当,马踏软地易失蹄。
心勤手巧,废物变宝。不想出汗,休想吃饭!
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如果种地能挣大钱,农民将无地可种;如果拜佛有用,你连庙门都挤不进去;如果献血有利健康,排一辈子队你也别想献血。
农民肩挑日月,手转乾坤,用勤劳的双手种出了中国十多亿人的口粮,清贫简朴却坚韧乐观,真是太不容易了。
农民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们身上的巨石并没有在外界过多的停留,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后,农民又重新开始了他们已经熟悉的有些陌生的圈子,又重新开始了他们的期盼。
农民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为上层地主统治阶级贡献自己的一生的人群。他们被困居在土地上,一辈辈转着同样的圈子,不管他们是顺从还是反抗,那深深的插入在地主和农民之间的分界标志都没有表现出片刻的疲软和脆弱,于是农民转了几千年仍是农民,地主转了几千年仍是地主,虽然,农民和地主的某个具体成员可能会变换一下角色,但是,只要进了农民的范围,他就要开始在土地和生命的融合处死命挣扎的旅程。
农民为我们提供丰富充足的粮食,让人们的物质基础得以保障。
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农村人的生活才更需要格外的毅力,他们不像城市人那样追求名利与物质,他们把五谷杂粮当做生命,农田成了他们的乐园。在种地的过程中,遇到了气候异常,虫灾疫情等种种困难问题,他们从不怨天尤人,但是要比刻意寻求城市人的安逸更加努力。知足常乐,守护乡村。农村人虽然崇尚节俭,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享受温馨的生活。他们用最简单的方法来体面养活自己,同时也把生命最大化地利用。在他们的眼中,家庭和乡村同样重要。他们守护家庭和田地,让这片土地充满了温馨和生命力。
劳动者是最光荣的。然而,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农民辛苦一年却因市场波动而收入微薄的报道。例如,某地农民因气候异常导致作物减产,辛勤劳动并未转化为相应的经济回报。这反映出劳动光荣这只是一个噱头,“光荣”的背后并没有相对的补救和对应奖励机制,只是空口白话,还得听天由命。
勤劳能致富。从古至今对农民思想的灌输往往强调勤劳,却忽略了其他致富要素。以当下的农民生活来讲,尽管乡村人民非常勤劳,但大多数依靠种地生活的农民,他们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还很贫困,他的产品并未能卖出好价钱。这说明勤劳只是基础,但非充分条件。
吃亏是福。这句话鼓励人们忍受不公,但现实中吃亏往往不会自动转化为福气。现今大多数农民因缺乏法律意识,在土地征用中权益受损,他们的吃亏并没有换来任何形式的补偿或好处,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困境。往往只因为“吃亏是福”这句流传已久的名言忍让下来,换回来的大多数都是变本加厉!
人人平等。尽管法律提倡平等,但网络上关于教育资源不均、医疗条件差异的讨论屡见不鲜。农民家庭的孩子往往因条件限制而难以享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这种不平等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
忍忍能咋地?
这些句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和心态,既有对农民勤劳品质的赞美,也有对农民面临困境的无奈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