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人不耻下问的故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孔圉的故事
故事内容: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孔圉聪明好学,非常谦虚。他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出处: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孔子解释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活,而且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孔子自己的故事
故事内容: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虽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总是保持谦虚的态度。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出处:孔子还告诉学生:“古代魏国有个名叫孔圉的大夫,他聪明而且好学,能谦虚地向地位低的人请教,并且不以为耻。这就是'不耻下问'的由来”。
颜回的故事
故事内容: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深得孔子的喜爱。然而,颜回并不因为自己的才华而骄傲自满。相反,他深知学海无涯,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一天,颜回在读书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他思考了许久都无法解决。此时,他看到旁边有一个正在扫地的小童,虽然年纪幼小,但看起来十分聪明。颜回心想:“我何不向他请教一下呢?”于是,颜回放下书本,走到小童面前,诚恳地说:“小弟弟,我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你能帮我解答一下吗?”小童抬起头,看着颜回,微笑着说:“当然可以,请问是什么问题呢?”颜回将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小童。小童听后,略加思索,便给出了答案。颜回听后恍然大悟,连声感谢。
出处:这个故事体现了颜回的谦虚和好学的精神,他愿意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不以为耻。
杨时的故事
故事内容: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是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出处: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古人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