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信半疑的意思:
半信半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àn xìn bàn yí]。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或某个说法既相信又怀疑,处于一种信与疑交织的微妙心理状态。它揭示了人类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时的复杂情感反应,既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否定,而是保持一种审慎和观望的态度。
半信半疑的出处:
三国时期魏国曹冏的《六代论》 :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半信半疑”这四个字,但“狐疑不断”一词与“半信半疑”在含义上高度契合,都表达了信与疑交织的心理状态。三国·魏·嵇康的《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原文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唐代韩愈的《论佛骨表》:
原文为:“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
成语用法
半信半疑是一个中性词,通常用作谓语或状语,用来描述人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时的心理状态。例如:
1. 他对这件事半信半疑,决定进一步调查。
2. 她听了那个建议后,态度半信半疑。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将信将疑、疑信参半
反义词:坚信不疑、自信不疑、无可置疑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半信半疑”这个成语的意思、出处及其用法。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