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结合,认为通过不断复习和践行知识,人会获得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体现“仁”的核心思想,主张以己度人,推己及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倡导诚实求知的态度,反对虚伪和自欺欺人。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阐述政治合法性来源于道义,强调仁政的重要性。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表达坚守道德底线的气节,成为后世文人的座右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提出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辩证关系。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体现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强调超越语言和形式的本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以水喻德,主张顺应自然、利他主义的处世态度。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提倡功成之后主动退隐,符合自然规律。
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表达“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逍遥游"(节选)
通过寓言展现超越世俗束缚的境界,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等。
"齐物论"(节选)
提出万物平等的辩证思想,反对人为的价值观念。
补充说明
孔子的"为政以德"主张以道德教化治理国家;
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蕴含辩证法思想;
庄子的"庄周梦蝶"等寓言展现其独特的认识论。
以上名言均出自《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经典著作,被后世广泛传诵,至今仍对哲学、伦理、政治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