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读书方法
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这种方法使他能够高效地吸收书籍内容,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苏东坡的各个击破法
苏东坡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他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例如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或史实典故。这种各个击破的方法虽然有些笨,但效果显著,使他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况衡的凿壁偷光
况衡出身农家,家里贫穷,无法购买灯油。他凿通邻居家墙壁,借用微弱的光线读书。这种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的精神,使他最终成为宰相。
孙敬的悬梁刺股
孙敬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苏秦为了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这些刻苦自学的精神使他们最终成为儒学大师和有名的学问家。
李白的读书故事
李白小时候贪玩逃学,但被一位老婆婆磨铁棒的故事所感动,从此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孙康的映雪夜读
孙康幼时热爱学习,家中贫穷无法购买灯油。冬天他发现雪光可以借用来读书,于是他夜以继日地读书,最终成为有名望的学者。
爱因斯坦的读书习惯
爱因斯坦从小就喜欢读书,11岁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12岁自学欧几里得几何,13岁自学康德的哲学。他注重理解和讨论,而不是死记硬背,最终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鲁迅的读书方法
鲁迅提倡博采众家,广泛阅读,对于难懂的书,他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
这些名人读书的故事展示了不同的读书方法和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华罗庚注重高效吸收,苏东坡注重各个击破,况衡和孙敬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李白被故事感动而发奋读书,孙康利用雪光读书,爱因斯坦注重理解和讨论,鲁迅广泛阅读并深入研究。这些故事激励我们在不同环境下也要坚持学习,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