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刺股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历史典故组成,分别涉及孙敬和苏秦,共同体现了古代学者刻苦求学的精神。以下是具体概括:
一、孙敬“头悬梁”的故事
核心情节 孙敬字文宝,因嗜学成天埋头苦读,常至深夜疲倦欲睡。为避免打盹影响学习,他将绳子一头系于屋梁,另一端绑住头发,利用头皮被拉扯的疼痛保持清醒。
历史出处
该故事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孙敬传》,记载孙敬“晨夕不休”,通过极端方式克服困倦。
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
核心情节
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归隐家中刻苦钻研。某日读书至倦怠时,用锥子刺大腿,鲜血直流至足,以此提神继续学习。
历史出处
该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战国策·秦策一》,原文为“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三、成语含义与演变
核心寓意: 比喻刻苦学习、废寝忘食的精神,常被用于激励人勤奋进取。 结构特点
文化影响:与“凿壁偷光”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勤学典故,现多用于形容极端刻苦的求学态度。
四、常见误区
部分资料误将“苏秦刺股”与“颜渊悬梁”混为一谈,实为混淆。颜渊是春秋时期隐士,相关故事为“左臂悬梁,右臂夹股”(《战国策》误传),与悬梁刺股无关。
综上,悬梁刺股通过孙敬和苏秦的亲身经历,传递了古人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