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的《端午节·清润端阳节》一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与个人感悟。全诗如下:
清润端阳节,茅檐插艾新。分尝初表,惭荷对农民。
一、诗句解析
“清润端阳节,茅檐插艾新” “清润”:
描绘端午时节气候清和湿润的特点,奠定全诗的基调。
“茅檐插艾新”:写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即在茅草屋檐下插上新鲜的艾叶,驱邪避灾,表达对健康与平安的祈愿。
“分尝初表,惭荷对农民” “分尝初表”:
指与家人共同品尝新制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物,象征团圆与丰收。
“惭荷对农民”:诗人以“惭”字表达对普通农民的愧疚感,暗含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尊重与自谦。屈原虽为爱国诗人,但终成悲剧,而普通农民仍在田间劳作,形成鲜明对比。
二、创作背景与主题
时间与氛围:此诗作于2019年,虽未明确标注创作背景,但通过“晨兴才启户”等句,可推测为端午清晨的实景描写。
核心主题:在传统节日中,诗人既体验民俗,又引发对人生境遇的思考。通过插艾、吃粽的日常行为,反衬对屈原等历史人物的追思,表达对历史与现实的辩证感悟。
三、艺术特色
语言质朴:采用白描手法,如“艾叶拂人头”的拟人化描写,使画面感强烈。
情感共鸣:以“惭荷对农民”引发读者对劳动价值的共鸣,拓展了端午节的意象空间。
综上,俞平伯的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载体,融合民俗描写与个人情感,展现了传统节日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