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瓷器、漆器、金银器:
这些技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巨匠们一生默默无闻,远离名利场,只为了完成一件作品、办好一件事情。
百炼钢术:
盛于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其制作过程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不减,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这一丝不苟的工序,精湛的技术,专注的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高凤林:
作为一名特种熔融焊接工,35年如一日,一心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0.08毫米是他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纪录。
顾秋亮:
作为一名焊工,40多年来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被称为“有钻劲儿的螺丝钉”。
孙红梅:
给飞机“心脏做手术”,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给飞机发动机维修就是在心脏上做手术。
郑春辉:
凭借一双巧夺天工的手和一颗孜孜不倦的心,在一段木头上重现《清明上河图》的盛景。
竺士杰:
作为码头桥吊司机,曾凭借着不差分毫的娴熟技术和独创的操作方法成功救援一起海上事故。
周皓:
永远追求极致的“深海匠人”,负责所内深海科研装备的零部件加工、制造、维修工作。
鲁班:
木匠祖师爷,也是百工圣祖,对杰出工匠的嘉奖,名为鲁班奖。
宋应星:
明朝的宋应星,没能考中进士,却撰写出《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马钧:
三国时期的名巧马钧,虽不善言辞,却心灵手巧,擅长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
孟剑锋:
鎏刻师,为了用银丝做出支撑果盘的四个中国结,反复将银丝加热并迅速编织,银丝快速冷却变硬不可弯曲,需要无数次尝试才能成功。
董礼涛:
哈电集团汽轮机公司数控铣工、特级技师,经过数月努力,成功实现整套增压设备重要部件的国产化。
张帅坤: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和团队从零开始自主研发盾构机,结束了大直径盾构机施工领域“洋盾构”的垄断局面。
崔兴国: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装配特级技师,他和团队仅用三天时间就完成了白鹤滩转轮粗平衡、装焊打磨和精平衡工作。
胡双钱:
从小热爱飞机,进入上海飞机制造公司,被分配到了钳工工段,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意识,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重复着机械动作,近乎苛责地要求自己,只为不出一丝差错。
司马光:
我国古代文学家,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
匡衡:
西汉学者,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
马小光:
北京北方车辆集团有限公司数控铣工、首席技师,从业5年后,用两周时间加工出了过去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平衡器模具。
魏凤云:
中国船舶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船舶电焊工、高级技师,焊接过程中,电弧飞溅到身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烫伤,但她以苦为乐,把脖子上的伤疤形容为烫出的“项链”。
郑志明: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钳工、特级技师,通过技术攻关,手动消除了加工设备0.002毫米的误差,相当于头发丝的四十分之一。
这些例子都体现了匠人们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他们不急于求成,而是沉下心来,专注于每一个细节,最终创造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