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古诗,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作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结合了节俗、历史人物及自然意象:
一、端午习俗类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 《端午日赐衣》(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3. 《竞渡歌》(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龙舟竞渡声如雷,彩旗飘扬映日红。 二、历史人物纪念类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竞渡龙舟齐奋进,共祈国运永昌盛。2. 《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三、自然意象类
《端午临中夏》(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荷香满池映晴空,芦苇摇曳送清凉。2. 《午日处州禁竞渡》(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但将生死两忘怀,且向蛮村坐钓台。 四、儿童视角类
《同州端午》(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赛龙舟时人欢笑,彩旗飘飘映日红。2. 《七律·端午》(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注释:
文秀的《端午》以屈原为核心,表达对忠臣的敬仰;
杜甫的《端午日赐衣》描绘宫廷节庆的奢华;
张建封的《竞渡歌》展现民间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汤显祖的《午日处州禁竞渡》则从个人视角抒发哀思。建议教学中可结合插图或视频辅助理解,帮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