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孔子的故事和言论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三个月不知肉味。这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而是形容他听到音乐后,思想沉浸其中,达到了一种无邪的境界,身心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无私;小人常常忧心忡忡,斤斤计较。”这句话强调了品德高尚的人应当具备宽广的胸怀和无私的态度。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先实践自己想要说的,然后再去说。”这表明孔子认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先做到再说,而不是空谈。
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质接近于仁。”这指出仁德并非高不可攀,而是体现在日常的品德修养中。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问怎样才算是一个完人,孔子回答:“像臧武仲那样聪明,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加以修饰,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恕”道,即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问怎样为政,孔子回答:“充足粮食,修整军备,使人民信任政府。”这表明孔子认为施政的三大要项是充足粮食、整修军备和建立人民的信心。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这体现了君子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在谈论君子的品德时提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表明君子庄重而不与人争执,合群而不与人勾结。
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这意味着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而应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素质。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表明君子的过错是显而易见的,但君子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它,因此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强调了君子注重道义,而小人则只看重利益。
这些故事和言论不仅展示了孔子的智慧和品德,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