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记》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强调仁德比物质更珍贵。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行动力胜于空谈。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提出修身三要素:倾听、自省、超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评价人生价值的终极标准。
二、《汉书》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
品德与智慧比地位和俸禄更重要。
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强调解决问题要治本而非治标。
臣死谏,死而后已
体现忠诚与担当的精神。
三、《后汉书》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预见危机的重要性。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动作比空想更有效。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犯错后改过才是真智慧。
四、《三国志》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体现辩证思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品德修养的日常准则。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
补充说明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中提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汉书》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记载“时不可留,众不可逆”。
《三国志》:《吴书·吴主五子传》提出“福来有由,祸来有渐”。
这些名言涵盖治国理政、个人修养、辩证思维等多方面,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