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席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ì xí,主要意思是指 离开座位以示敬意。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中国,当时人们席地而坐,当需要表达尊敬或谦逊时,会离开自己的座位并站立,这种行为就称为避席。
具体来说,避席的行为可以有以下几种解释和用法:
表示尊敬: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中,孔融让曹操先说,曹操便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这里的避席即表示对曹操的尊敬。
让席:
在《庄子·盗跖》中,孔子见到盗跖后,趋而进,避席反走,再拜盗跖。这里的避席是指孔子主动让出座位,以示对盗跖的敬意。
泛指离席:
唐薛用弱的《集异记·王涣之》中,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这里的避席泛指离开座位的行为。
逃席:
元杨梓的《豫让吞炭》中,赵君因听到主人索地而避席,主人反欲见伐。这里的避席可以理解为逃避席次或逃避责任。
离职:
宋洪迈的《夷坚支志乙·永悟侍者》中,悟曰:“事既彰露,彼不宜復留。”遂遣出院,未几,悟亦避席,与之姪过南康。这里的避席可以理解为离职或离开职位。
回避:
宋洪迈的《夷坚志补·凤翔道上石》中,两屏相对,列于便殿燕几,他珍器百种皆避席。这里的避席可以理解为回避或退避。
综上所述,避席这个成语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重要的礼节行为,主要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和谦逊。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不再席地而坐,但避席这一礼仪精神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