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中国封建社会对联?

59

中国封建社会对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劝诫官员、明志自勉的官方对联,也有民间流传的讽刺作品。以下是主要类别和典型代表:

一、官方对联

劝诫勤政类

- 宋太宗赵炅题于州府县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被后世改为讽刺语:“民膏民脂转吃转肥”)

- 嘉靖年间钱亚撰于藩司官衙:“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强调为官清廉)

廉政警示类

- 元代内乡县衙:“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国即负民,何忍负之。”(直指贪官污吏)

- 洋务运动主将丁日昌任江苏巡抚时贴于衙门:“官须呵出,干来若处处瞻顾因循,纵免刑章终造孽;民要持平,待去看个个流离颠沛,忍将膏血入私囊。”(以对联形式明确为官准则)

二、民间讽刺对联

含蓄骂人类

- 清朝地主家春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暗指忘八,王八);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少‘耻’字,讽刺无耻)。”

- 民间爱国人士为慈禧太后所写:“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揭露慈禧专权)

社会批判类

- 明代赵孟頫题于洛阳故居:“云松烟竹风月,桃李梧桐古今。”(隐喻世态炎凉)

- 清代赵翼题于杭州西湖:“湖月春风常作伴,岳飞遗像更堪寻。”(借景寄情,含历史批判)

三、经典对联形式

谐音对:

如“碧玉女挥笔,壁间题璧月;蓝采和提篮,栏外摘兰花。”(利用同音字产生节奏美)

回文对:如“画上荷花和尚画,写完后对老和尚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李调元题于寺庙)

联赠类:如明代福建福安县署:“什么叫做好官?能免士民咒骂,足矣。”(反差手法)

四、文化意义

对联作为封建社会文化载体,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如阶级压迫、官场腐败),也体现了民众对清廉、公正的追求。通过隐晦语言和巧妙结构,既达到劝诫作用,又保留了艺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