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在现代汉语中通常被视作贬义词,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求了解大概情况。这一含义与成语的原意存在古今异义的演变。
具体分析如下:
原义与出处 该成语出自东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原指陶渊明读书时不过分纠结字句,追求精神领会,例如“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在原文中,该词是褒义的,体现了陶渊明对学问的豁达态度。
现代含义的转变
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求甚解”逐渐演变为贬义,多用于批评学习或研究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的行为,如“他对历史事件不求甚解,只会空谈理论”。
使用建议
若需表达对深入理解的追求,建议使用“深入钻研”“融会贯通”等褒义表达;若描述学习肤浅,则可用“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等中性或贬义词汇。
总结:
该词在陶潜的原文中为褒义,现多用于贬义语境,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感情色彩。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