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古人用来骂人的

59

关于“匹夫”在古代的用法,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现代对应词也需根据使用场景区分:

一、基本含义演变

本义为普通平民

“匹夫”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六年》:“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普通百姓行善,民众都会效仿,何况国君呢?)此处指普通男子,后泛指平民百姓。

引申为无能之辈

后世逐渐演变为含贬义,特指缺乏智谋、仅有蛮干能力的人,如《三国演义》中“匹夫休得逞强!”即指无能之辈。

二、与现代词汇的对应关系

中性含义

- 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平民”“百姓”“布衣”等中性词汇,强调社会阶层属性,无褒贬倾向。

贬义含义

- 在骂人语境中,相当于现代的“愚昧者”“无能之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含轻蔑与侮辱成分。

三、使用场景区分示例

中性表达:

“匹夫之辈”(如《左传》原句)仅描述社会身份,无贬义。

贬义用法

《三国演义》中“匹夫安敢欺我耶!”(《三国演义》)即含侮辱性,对应现代“胆小鬼”“不知死活”等。

四、总结

“匹夫”一词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既可以是中性描述,也可演变为贬义骂语。其核心词素“匹”(普通)与“夫”(成年男子)组合,既包含社会阶层特征,也隐含能力评价双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