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民以德”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绥民以德”指通过道德教化来安抚和治理百姓,强调以仁义、道德的力量实现社会稳定与和谐。其中:
“绥”:本义为古代登车时用手拉着的绳索,引申为安抚、平定;
“德”:指道德、品德或仁义,特指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二、出处与演变
典籍依据 该成语最早见于《庄子·让王》:“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绥”在此处为动词,意为安抚)
另有《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绥”指安定四方)
但“绥民以德”作为固定成语,更广泛使用于后世文献中。
历史演变
该理念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成为历代统治者推行仁政的重要思想。例如:
- 汉代设立绥州、绥德州等行政区域名,即体现以德治国的实践;
- 清代设直隶州时仍沿用此名,可见其历史延续性。
三、文化内涵
政治理念: 强调“以德服人”,通过教化而非强制实现社会秩序,体现“仁政”思想; 社会价值
四、相关文化现象
绥德县命名:陕西省绥德县因北朝时期取“绥民以德”得名,成为陕北文化重要符号;
绥德汉:当地特有的民族群体,以剽悍、英俊著称,与“绥德”文化紧密相关。
综上,“绥民以德”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至今仍对社会治理与道德建设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