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匹夫"

59

“匹夫”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演变,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基本含义与历史演变

最初含义

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六年》:“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此处指普通百姓,强调即使是身份低微的平民也应当行善。最初与“匹妇”相对,特指一对夫妇中的男性。

扩展含义

随着时间发展,“匹夫”逐渐泛指所有平民百姓,不再局限于性别或年龄,甚至可指年老者(如“老匹夫”)。

贬义演变的起点

在《韩非子·有度》中开始出现贬义色彩:“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此时“匹夫”特指无权无势的普通民众。

二、典型用法与出处

中性/褒义用法

- 孔子曾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强调普通人的责任,此时“匹夫”为中性词。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虽未直接用“匹夫”,但“毛先生”作为平民代表,隐含“匹夫”意涵。

贬义用法

- 《孟子·梁惠王下》批评仅凭一己之力的勇气:“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此处“匹夫”含轻蔑,指缺乏智谋的莽撞行为。

- 《三国演义》中“群雄逐鹿,匹夫英雄”虽为中性表达,但强化了“匹夫”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指代。

三、文化内涵与现代演变

责任与担当:

从《左传》到《国语》,“匹夫”逐渐承载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文学意象:在《史记》《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中,“匹夫”成为塑造草根形象的重要载体。

现代含义:现多指普通公民,既保留中性色彩,也隐含对个体价值的尊重。

综上,“匹夫”一词通过历史演变形成了“平民男子→普通百姓→特定贬义群体”的语义轨迹,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