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孔子问礼
原文:子贡问曰:“夫子能行礼乎?不能。”子曰:“能。”问:“可否不守信用?”子曰:“不可以。”子贡曰:“夫子何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译文:子贡问孔子是否能遵守礼制,孔子回答能。但子贡进一步问是否可违背承诺,孔子坚决否定,并解释“克己复礼”才是仁德的核心。此故事体现孔子对礼与信的辩证关系,强调内在品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二、 丧家之犬
原文:子贡见东门有若尧、皋陶、子产者,而自若犬,曰:“子贡,吾与子游俱逝矣!”子贡曰:“夫子徒有尧、皋陶、子产之貌耳!”
译文:子贡在郑国东门遇见自称像尧、皋陶、子产的人,却行为如丧家之犬。孔子评价其徒有外表,缺乏内在修养。此故事通过孔子的谦逊评价,揭示了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三、 知其不可而为之
原文:《论语·宪问》:子路宿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守卫石门的方法,孔子虽明知不可为(石门为军事要地,非其职责范围),仍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展现其坚守信念的品格。此故事被后世称为“大隐士”的典型范例。
其他补充说明
孔子的教育理念:
如“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强调知识的传承与平等教育。
道德准则: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核心,主张推己及人的伦理观。
历史影响: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通过《论语》等典籍,将思想传播至东亚各国,形成深远文化影响。